刘晓林/文 美国关税风暴席卷全球,作为大宗贸易代表的汽车业所遭到的扰动备受关注。加拿大已宣布,自4月9日起,正式启动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手段,涵盖所有不符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的美国进口汽车。
同时,继捷豹路虎中止出口美国业务、Stellantis汽车集团中止墨西哥和加拿大工厂的生产后,德国豪华车制造商奥迪也中止对美国出口业务,宣布将以在美国的现有库存车,保持将来两个月的美国市场需要。
除此之外,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声反对、欧盟表示在筹谋反制之策、拉美国家反应强烈、日韩谋求打折政策……针对美国推行的汽车关税,全球各利益有关方的对策最近迅速更新。有行业预测觉得,将来一至两个月内,世界多国将与美国就汽车关税展开交锋和斡旋,不排除或有更多汽车企业中止出口美国业务。在存量进口车“奇货可居”的状况下,美国国内车市将出现剧烈波动。
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破坏力正在促进全球车企重新审视产业链布局的安全性,新的投资趋势或将呈现。
汽车业已历程近百年的全球化进步,现在没任何一辆车可以做到所有零部件都产自同一个国家,即便是核心部件也很难达成。
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车市和最大的汽车进口国,加征关税将用途于全球近1/10的汽车销售量,多国的反击将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汽车行业的共识是,特朗普的最重要狙击对象是中国汽车,但最早“受害”的非常可能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当地企业和商家,除此之外对欧洲和日韩的汽车制造商的冲击也十分巨大。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业的回旋空间反而更大。
对全球1/10的新车加税
4月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推行对进口汽车及轻型卡车征收25%关税的政策。结合过去几年美国对进口汽车多次推行的加税政策,现在美国汽车关税政策的底层框架是:一,常见加征25%关税,覆盖所有进口乘用车、轻型卡车及重点零部件,自5月3日起,关税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其他核心部件;二,税率叠加:原有最惠国税率基础上叠加25%,其中乘用车MFN税率从2.5%升至27.5%。三,例外条约:符合《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的汽车,其美国当地含量部分可豁免关税,但非美国成分仍需缴纳25%。
叠加针对特定国家的高额附加税后,现在美国对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具体税率为:中国叠加301调查、芬太尼有关关税、新汽车关税后,汽车及零部件平均税率高达70%以上;欧盟与日本的汽车关税升至27.7%;加拿大与墨西哥所产汽车适用以上第三条“例外条约”,但若不符合条件,叠加芬太尼关税后税率超越50%。
从全球汽车关税演变的历史来看,美国此次加征关税之举,回到了几十年前全球汽车业进步之初的贸易保护阶段。特朗普意欲逼迫所有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投资生产,提升美国当地零部件比率,推进“制造业回流”。这等于重新塑造美国汽车产业。同时,特朗普期望降低贸易逆差,汽车行业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范围,2024年逆差达2389亿USD。
2024年,全球汽车总销售量为8900万辆,中国以3143.6万辆的销售量连续16年维持全球第一,美国以1594万辆位居第二。美国2024年进口汽车约800万辆,占其全年销售量的一半,占全球进口车的近1/3。美国汽车关税新政将影响每年价值逾4600亿USD的进口业务。
美国关税一旦固定化,势必重创多国汽车业。但汽车业全球化的不可逆、重塑产业链的复杂度与投资的长周期,都将成为美国汽车关税在日常落地的阻力,汽车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在过去几十年不断细化、健全和成熟,已形成稳定、复杂的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
美国当地车企就是全球化的先锋。早在1911年,福特汽车就在北美以外打造了第一家汽车生产厂家,通用汽车在50年前进入迅速全球化布局阶段,现在在美国销售的通用汽车有一半都是进口自全球各地。因此,加征汽车关税,美国当地企业同样深受影响。
汽车城底特律的落败,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当地汽车制造商丧失角逐优势的写照。美国进口车多产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汽车产业链布局所遵从的本钱最低原则和近地原则的体现。
反制与妥协 各国紧急应付
美国加征关税紧急打击了美国在汽车范围的“盟友”,向美国输出汽车最多的是墨西哥和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则是美国进口汽车品牌的主要来源地。
作为汽车商品中分别有近六成和近八成都外销至美国的“邻居”,墨西哥和加拿大手握“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现在已经开始探寻新对策。加拿大动作飞速,4月7日向世贸组织提出在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的请求,声称特朗普的关税手段不符合美国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项条约下承担的义务。
4月8日,加拿大宣布对美国进口车对等征收25%关税,同时宣布将对汽车生产厂家推行减免策略,以勉励汽车生产厂家在加拿大的生产和投资。
墨西哥同样筹备发展新路径,以抵消美国关税的负面影响。墨西哥雇主联合会发表声明称,墨西哥“当务之急”是加大国内市场,达成墨西哥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以降低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美洲以外的多国也在飞速调整手段适应美国关税新政。其中,越南宣布大幅度下调汽车关税,作为低本钱生产国,越南过去几年成为汽车业的热点投资地。而作为在美国进行最多汽车业投资、出口很多汽车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则正在积极争取豁免待遇。
4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已和韩国代理总统洙进行了通话,讨论了包含关税在内的很多合作,他透露,韩国的高层团队已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前一天,现代汽车集团就已宣布:将来三年将在美国投资210亿USD。其中,汽车生产范围投资额86亿USD,零部件、物流、钢铁范围投资额61亿USD,将来产业及能源范围投资额63亿USD。
作为美国进口车的大“金主”,欧盟正在努力保持冷静姿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有强有力的反制计划,必要时将反击美国关税政策。但与中国的坚决反制不同,通过协商来解决仍是欧盟的最重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或将促进欧盟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作为主要对美出口国,英国在4月6日宣布新的汽车行业保护手段,延长汽车制造商可供应混合动力车的时限,并减轻对未能如期达成电动化目的的车企的处罚。英国国内正面临着电动车目的过高将致使失业与车企投资重压过大的争议,虽然美国仅向英国加征10%的基准“对等关税”,但这同样给英国汽车业的转型带来空前重压。美国是英国在欧盟以外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有剖析称,美国关税新政将直接危及英国汽车产业链上多达2.5万个工作职位。
多家车企按下“中止键”
因为特朗普对加征汽车关税未留下过渡期,全球汽车制造商都不能不开始迅速拟定对策。作为最早对美国汽车关税新政作出反应的车企,英国汽车品牌捷豹路虎宣布中止向美国出口汽车一个月,称正探讨怎么样减轻关税带来的本钱影响。美国是捷豹路虎的最大出口国,在美销售量占捷豹路虎全年总销售量的1/4。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行动更果决,宣布因为特朗普关税政策对行业产生了严重干扰,他们决定裁掉五家美国工厂的900名职员,并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装配厂分别停产半个月和一个月。Stellantis集团由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和美国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并而来,旗下包括克莱斯勒、吉普、道奇、Ram等多个美国品牌。
奥迪成为首个对美汽车关税作出应付的德国车企。据了解,所有在4月2日之后运抵美国的汽车将被暂时扣留,这类车需要根据新的税率缴纳高额关税。奥迪称现在在美国商家处的库存汽车有3.7万辆,预期将满足两个月的市场需要。大众汽车集团虽然在两年前就开始增加在美国的投资,但其汽车产能投资的周期仍未能赶上特朗普的关税落地速度。据了解,大众美国公司已决定,对在美国境外组装汽车增加进口费收费,并已停止通过铁路将墨西哥制造的汽车运往美国。
目前几乎所有些行业剖析都觉得,长远看来,美国当地车企会同样将在关税风暴中受挫。短期看,福特汽车或坐收利好,因为其80%的美国销售汽车为当地生产,因此所受冲击较小,不过其进口汽车零部件也面临高额关税风险。通用和克莱斯勒在美销售的近一半汽车来自进口,将承受本钱上涨重压。
日韩车企的态度则偏向观望。丰田宣布不涨价,自己消化关税增加的本钱。包含本田、马自达、现代起亚在内的日韩车企,常见使用暂不涨价、观望局势进步的态度,同时敦促政府间进行协商,积极申请关税豁免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基本没汽车出口到美国,中国当地汽车品牌几乎不受美国汽车关税的影响,但零部件和其他汽车类商品方面的影响仍在评估中。牛摩网开创者锐园对经济察看报表示,在摩托车出口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日高档品牌,他们在美国的价格更贵,而中国品牌有望抓取低端化消费的机会。
将来两个月:交锋和斡旋
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的影响已在买车环节显现。在加征关税将引发车价上涨的预期下,今年3月,美国乘用车新车销售量已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11%至161万辆。将来,在更多车企中止对美国出口的预期下,美国国内汽车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能远超与25%关税直接有关的本钱增加。综合多家行业机构的预期,美国新车价格预计上涨4000USD—10000USD,二手车报价同步攀升,工薪族买车选择将大幅降低。
现在,除去中国以坚决的态度飞速推行了反制手段外,其他多数国家皆采取先争取协商,同时筹备反制手段的对策。主流看法仍觉得,不排除特朗普“永久加征汽车关税”是迂回方案,现在所公布关税是其谈判筹码,最后关税将由谈判结果决定。
长远来看,假如新关税在超出斡旋周期后仍没办法松动,特别是在零部件关税推行后,车企将缩减商品提供,美国车市将呈现供货紧缺、价格持续上涨的状况,买家也将观望或舍弃买车需要,美国国内汽车销售量将走低,也将致使美国车市陷入"本钱暴涨-需要萎缩"的恶性循环。
美国暴力的关税政策的破坏性在将来将不断显现出来。美国及全球汽车产业链将被迫打破现有格局并重组。但有美国经济学家已发出质疑,是不是有足够的美国人想回到生产线上做基础工作。
多家车企在美国大门前止住脚步,标志着基于“本钱-效率”的汽车全球化分工体系和自由贸易体系已中止。全球汽车产业或将形成“地区化Supply chain”,由美国主导的北美市场与由中国和欧盟主导的市场将进一步割裂,车企将重新考虑布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