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了自己在2014年写的文章 ,颇为感叹。一方面感慨彼时二手车行业的轰轰烈烈,百家争鸣;一方面叹息不少当年脱颖而出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再有,就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潘已然步入中年。。。
细数这十几年间,二手车行业发生的变化。
1、流量入口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过去,为争夺流量入口,各大二手车电子商务平台不惜花重金展开广告轰炸,可惜偏偏遇见口罩那三年,让短视频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流量密码。
连公众号都没什么人看了,都去刷短视频了。
但唯一不变的还是流量为王的重要程度。
2、二手车网络红人车商诞生了。当口罩摘掉的时候,当绝大多数二手车从业者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批二手车网络红人车商已经悄然诞生,二手车行业的风向已经变了,原来,直播真的可以出售二手车。
这里就有不少茶余饭后的小段子了,电子商务平台花了那样多钱,打了那样多广告,到头来还不如一个车贩子的品牌价值高。。。
二手车网络红人车商摇身一变成为行业大咖,大小平台奉为座上宾。。。
3、车商每人都想当网络红人。当直播卖车成为新趋势的时候,几乎整个二手车行业,每人都想当网络红人。网红主播、文案、编导、摄影、剪辑……一系列跨界操作开始了,当然,也到了大伙交学费的时间了。有人花了不少钱,也没做成网络红人。
这也跟十几年前,公众号开始风靡的时候一样,老潘的这个号注册于2014年,也算是二手车行业里面比较早开始写作的。后来也有不少二手车经销商老板过来交流写作方面的技巧,想用公众号来作为新的流量入口,达成卖车。事实证明,在写作和短视频之间,二手车经销商更善于做短视频。不少车商都有表演欲,汽车常识储备丰富,更是段子手,短视频和直播刚好都满足了,“说”还是比“写”来的更直接。
4、青年陆续进场了。青年分两种,一类是二手车行业的二代们,他们的父辈可能是老牌的二手车经销商或者老牌的二手车市场的老板,等等。尽管他们跟父辈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凡是能接班的都还做的很好。
还有一类是新的菜鸟选手,他们年轻,他们是流量小能手,每个都是小网络红人,能卖车,绝大部分都是经营新能源二手车。确实是能力与魄力并存,颜值与口才担当。
5、二手车出口的混战与冷静。随着着二手车出口资质的放开,二手车出口有关企业也渐渐增多,从二手车出口培训、手续办理、物流运输等一系列的服务链条也都慢慢成型。忽然发现,二手车出口贸易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商家集团企业,原来当下的二手车的出口业务就是一场拼资源的外贸买卖,小车商根本入不了局。
6、新能源车企推进了新车置换服务商的诞生。不少新能源车企,特别是做直营模式的,在存量市场下的直营模式,第一要解决的就是用户的置换需要,这就需要打造一支置换服务团队。自建团队费钱费人浪费时间,拍卖解决不了效率问题,最后就演变成了与二手车经销商合作,诞生了一批新车置换服务商,既要有二手车回收和处置能力,又要能满足厂商的各种KPI考核。
在这种需要下,不少老牌的大车商事实上不太符合置换服务商的需要,由于他们没对接过这种合法企业化运营的管理方法,不少条条框框让这类老板们非常难受,而且置换过来的车型也不太匹配大车商的需要。
我也看到了一些新能源车企招募新车置换服务商的一些硬性需要,譬如:注册资本金X千万、展厅规模X平方、职员数目X人以上,等等吧。我觉也挺好笑的,能到达这类需要的,不可以说都是做豪车的,那基本上也都是做中高档车型的,哪个会想做这种置换服务呢?
7、二手车服务的刚需和透明化。当然,围绕二手车买卖的服务有不少,这里只讲两个要紧的服务,一个是测试一个是出险等数据查看类。
2018年,其实老潘也尝试过做二手车测试的项目,当时也主推过每车必检的服务,只可惜当时的行业环境还很难支撑二手车测试业务。业内茶余饭后的评价是:测试是个好东西,但没人想买单。
现在时过境迁,在买家权益保障的约束下,在直播卖车的带动下,每车必检基本是正常的状态了,甚至成为一种依靠。据了解,一些头部二手车测试机构都需要排期下单了。
而对于维保、出险等数据查看类的服务,也已经成为行业刚需。当车商收车的时候,需要查一查,当买家买车的时候,需要看一看。对于这种商品主要比的是数据的合规性、查得率、完整率、时效性、性价比与用户的用法习惯。
再想出现一个爆品类的商品基本上不太可能,当商品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比拼的就是服务和价格了。
8、二手车市场在危机中屹立。假如我没记错的话,首次提及二手车市场转型升级这个话题应该是在2014年左右,当时,二手车市场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二手车电子商务的崛起,我在2015年也写过《 》这篇文章。此后的数年里,二手车市场转型升级一直是各大二手车行业平台上必不可少的议题之一。
现在,时过境迁,二手车电子商务年代已经过去,但网络红人经济的崛起对于二手车市场的挑战会更大、更直接、更猛烈。一旦当网络红人车商的流量足够大的时候,他就大概搬离市场,找个租金实惠的大场地,自立门口,同时,或许会带走一些小车商,形成新的一片小市场。这已经有不少先例了。
当然,有的二手车市场也在与一些流量网络红人车商和机构在合作,寻求流量加持。怎么样更好地发挥二手车市场的场景优势,是当下的主要课题,塑造直播基地或者网络红人孵化基地,非常可能就是一个新方向。
9、流量加持下的二手车连锁规模化。在短视频直播造就的二手车经销商网络红人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合作、合并、重组。规模大的开启了全国连锁化经营,与志同道合的异地网络红人进行品牌重组,达成财务并表,寻求与政府资源对接与资本市场运作。地区头部网络红人开启了与当地中小型车 商的合作,中小型车商逐步变成网络红人车商的车源提供商,各自发挥优势。
十年前是二手车电子商务、服务机构之间的 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联合、弱强合作,兼并、重组、洗牌;十年后的当下则变成了车商之间的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联合、弱强合作,兼并、重组、洗牌。
除此以外,资本加持下的连锁品牌也在推进,而某些头部的流量平台,也开始下场做代理模式的二手车连锁。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诞生了不少的二手车连锁品牌,有洋品牌也有当地品牌,但当时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配套服务、消费意识等等都不够健全,结果自然也是不太完美。当下所有都变了,根据现有些政策方向,鼓励二手车经纪转经销,鼓励二手车企业做大做强。
根据我的片面理解,优先想鼓励的可能是让商家集团把二手车业务做大做强,但结果却是出人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那还是二手车经销商们继续挑起行业的大梁,把二手车行业做大做强吧。
其实,想写的还有不少。当绝大部分的买卖都打造在流量的基础上达成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商业逻辑非常或许会被改写。
那些匠心、匠人、慢工出细活的行业,那些重投资、长链条、慢回报的行业……非常或许会在流量的加持下变形。
十年前,只须写了某些二手车电子商务平台的一些客观但未必全部都是正面的评论,他们的法务部门就可能就会举起高贵的手指头开启投诉模式。
十年后的当下,凡是有人说了某些国产新能源车的一些未必完全正确但也大概是事实的言论,他们的法务部门可能就会拿起手中的权威开启诉讼模式。
历史一直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行业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我想当下国内二手车企的心理建设已经比不少国产新能源车企稳定多了。记住,当看到一个人、一辆车有点那个什么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说这个人长得非常丑、这辆车造的难看,假如非要表达,必须要换个措辞:这个人、这辆车不符合我的审美看法。
当流量的密码已经改写,当行业的变革已经开启,当大家不可以改变世界,那大家只能改变自己。
新一轮二手车行业的合纵连横应该已经开始了。